close








讓孩子冒險?!對台灣的家長而言更是不可思議,通常父母親保護孩子都來不及了,恨不得能夠清除孩子生活中所有可能的石頭,待在一個四季如春且安全的溫室裡……

  之前曾聽說去年高中剛畢業的張元植打算利用暑假縱走中央山脈,順便想做點記錄,因此希望能募到一台衛星定位的儀器以及衛星手機,他用完之後也會捐給全人中學供登山課程使用。


  當我想著是否有認識生產或販賣衛星定位儀的朋友,看看是否能幫忙募一台,同時也想著全人中學規定每個學生每學年必須爬一座百岳的課程。


  爬山對一個成長中的孩子,是非常好的訓練,首先必須先鍛鍊體力,然後也得同步進行地圖判讀、耐力負重、攀岩、野外求生等等相關課程,同時也得有團隊默契的養成。

  或許,正因為有這種計劃式的培訓,因此二○○七年二月張元植與黃紹庭兩人,在沒有嚮導帶領且冰天雪地中,登上南美洲第一高峰,海拔六九六二公尺的阿空加瓜峰,整個過程包括擬定行程,準備裝備,辦理簽證以及與阿根廷當地聯絡,全由這兩個高中生自己完成,並且他們也試著跟學校家長會,跟社會上的民間企業及親戚朋友募款籌措旅費,我覺得這些都是台灣孩子最欠缺的學習。

  我在全人中學網站上看到有個學生這麼描述他登山時的體會:「……到了營地,滿地的白雪覆蓋圈谷,我看到太陽緩緩升起,最後再緩緩落下,此時此刻時間是停止的,身旁很安靜,彷彿這個世界只剩下你和雪,這些雪好像停留在你心中…享受山的一切,學習如何照顧別人、照顧自己,很多時候在危急關頭必須要有的臨機應變,那些是你無法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到的經驗……」

  讓孩子冒險?!

  
我常覺得這種豪邁中又帶有溫柔的心,是台灣制式教育過程中很難培養的。在以升學考試為主軸的課程中,不鼓勵動手、親身體驗以及冒險,似乎學生只要反覆不斷做測驗卷、考上好的學校,就是中學教育的全部了!


  讓孩子冒險?!對台灣的家長而言,更是不可思議,通常父母親保護孩子都來不及了,恨不得能夠清除孩子生活中所有可能的石頭,待在一個四季如春且安全的溫室裡。


  我們必須容許,甚至要創造一些機會,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受點苦,或者讓他接受挫折好好地哭一哭。   

  AB寶除了單車環台之旅,在荒野炫蜂團中,在歷經幾次的攀岩訓練之後,也嘗試了溯溪與登高山的活動,包括爬合歡山與新竹鎮西堡神木原始林。

  觀察、判斷與隨機應變


  有許多家長被報紙層出不窮的綁架搶劫的報導所嚇到,在戒慎恐懼之下,不免教導孩子把所有陌生人當成壞人。可是我總覺得,與其從小就要孩子處處防備別人,拒絕與任何不熟悉的人接觸,不如教導他們敏銳的觀察能力,良好的判斷力以及臨機應變的能力,才不會表面上雖然保護了孩子身體的安全,卻犧牲了心靈的純真。


  當然,我們也不會天真到相信或期待一個沒有壞人的社會,但是我更無法忍受或想像讓孩子把社會上大部分人當作壞人的教養方式。


  若是為了所謂安全,不准孩子探索世界,只會養成孩子退縮冷漠的性格,那麼我們如何期待他們去關懷他人,去主動發現自己生命中更深刻的意義與成長的快樂呢?


  尤其常常會聽到父母親大聲警告孩子:「小心!」「不要亂跑!」「注意,不要掉下來!」這種負面的命令對孩子不但沒有幫助,只會讓孩子滿腦子只想到別闖禍,而把自己嚇得要死。

  大多時候,大多數的孩子真的不知道怎樣才是安全的,因此父母下命令時一定要說得清楚而明確。與其說「當心車子!」,不如說「走在白線右邊」;呼喊「小心,不要掉下來!」,不如說「右手握好樹枝,左腳踩在樹幹上」;一定要讓孩子能夠想像「該去做什麼」,而非「不去做什麼」。


  其實讓孩子遠離危險,不如教他們如何面對危險,通常愈是危險的地方,往往也愈安全,因為我們知道如何面對危險,這種準備與勇氣就已經減少可能產生的意外,因為未知與無知才是孩子生活中真正可怕的危險。

  

  外國教養方式通常是孩子還不會走路時就先教該怎麼摔跤才不會受傷,而台灣的父母通常是避免孩子摔跤。前者會讓孩子積極進取且懂得保護自己,而後者只會養成逃避的習慣以及碰到意外只會惶然無措。




(本單元內容出自於野人文化出版之《教養可以這麼浪漫》一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ffany 的頭像
    Tiffany

    Tiffany的天空

    Tiffa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